廬陵自古就是人文故郡,青山秀水孕育了燦爛瑰麗的廬陵文化。清《江西通志》載:“廬陵文風盛于江右,人多儒雅。”《四庫全書》所收錄廬陵人士的文學作品,竟有3850卷之多。
崇文重教是廬陵人的傳統,這里孕育了以“追求一流、堅守氣節”為思想精髓,以“放眼天下、崇文重教、傳揚家風、團結拼搏、忠義報國”為行為特質的廬陵文化,史傳廬陵“家有詩書,人多儒雅,序塾相望,弦誦相聞”。就連山間茅屋也可以聽到書聲瑯瑯,人謂“茅屋底下出公卿”。歐母畫荻教子、楊萬里訓兒有方、文儀教子報國、劉髦撰箴言警兒孫、龍自修遺留經書給后人等典故,是廬陵文化中崇文重教的真實寫照。
宋代以來,崇文重教的氛圍在江西尤為濃厚。“至踐者能誦《孝經》《論語》,曉知其大義。凡城郭閭巷、山溪林谷之中,無不有學。”這是明代大學士楊士奇描繪的廬陵學習風氣,使得江西地區擁有了基數龐大的科舉人才。自唐至清代,吉安地區先后創建的書院學館,有文獻記載的共269所,是江西的四分之一。明朝時期,全江西約有書院1000所,吉安就有170多所,占全省的六分之一以上。其中,最為著名的是在南宋淳祐元年(1241年)由吉州知州江萬里創辦的白鷺洲書院,理學之風著于海內,先賢名人享譽天下,成為與白鹿洞、鵝湖、豫章齊名的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,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棟梁之材。他們既是治國安邦的宰輔棟梁,又是久負盛名的飽學鴻儒,留下了流芳千古的詩詞歌賦和耀古爍今的累累著述,謀天下之大利。
官學興盛的同時,民間開辦書院、私塾之風更甚。唐乾符年間解世隆創辦的廬陵吉水登東書院、后唐時羅韜創辦的泰和匡山書院、開寶二年劉玉創辦的廬陵縣光祿等書院,皆為地方官紳或當地名儒創辦,乃至民間私塾則是凡村有塾,大村子甚至有十幾個,如吉水谷村私塾,總數不可計量,成為一方文教之風的興盛之地。
“日望贛江千帆過,夜觀蜀口萬燈明。”600多年前,明代大學士解縉,站在蜀水和贛江交匯沖積而成的泰和縣蜀口洲,脫口吟出這副名動一時的楹聯,至今仍傳為佳話。蜀口洲,僅歐陽氏一門就出了21位進士,其代表人物歐陽德,師承王陽明,邀請王陽明多次前來講學,王陽明所題寫的“復亨堂”牌匾仍懸掛在古村祠堂。
在封建時代,科舉是讀書人入仕的最重要途徑,學而優則仕是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不二路徑。從五代十國到清朝,廬陵科舉文化蓬勃發展,涌現出17位狀元,18位宰相,3007名進士,居全國地市一級前列。明代建文二年(1400年)庚辰科和永樂二年(1404年)甲申科中鼎甲3人均為吉安人,這種“團體雙連冠”現象在中國科舉史上絕無僅有。
“一門三進士,隔河兩宰相,五里三狀元,十里九布政,九子十知州”的歌謠,道不盡古廬陵的文風鼎盛。唐宋八大家之一、廬陵文化的先驅歐陽修,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、誠齋體創始人楊萬里,南宋民族英雄、杰出詩人、文學家文天祥,臺閣體詩派創始人楊士奇,明朝大學士、江南才子、《永樂大典》總撰修解縉等人,為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優秀的人才方能寫就卓越的著作。自南北朝至清代,吉安有編撰者2577人,著述共計5717種。大文豪歐陽修領導北宋詩文革新運動,創作了《醉翁亭記》《瀧岡阡表》等精品散文,編撰了二十四史中的《新唐書》《新五代史》。北宋泰和人曾安止撰寫我國第一部水稻品種專著《禾譜》,為水稻生產作出系統總結。南宋宰相、吉安縣人周必大退休回鄉后,主持刻印了大型類書《文苑英華》1卷,使宋代以前大量的文史資料得以流傳,創中國私人雕版印刷圖書之最,為中國文化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。吉水解縉主持編撰的《永樂大典》,輯入圖書七八千種,分裝1萬多冊,共3.7億多字,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早的百科全書。參加這項浩大工程的吉安學者有34人。
廬陵人會讀書,但不讀死書,他們始終追求卓越,勇于創造。宋代吉州窯享譽全國,木葉貼花瓷被奉為絕品,北宋永豐人曾民瞻發明的晷漏計時器,比歐洲人發明的鐘表要早三百多年。明代安福人歐陽必進發明的人力耕地機,是我國古代第一臺機械耕地農具。明清之交遂川郭維經父女木材材積計量法“龍泉碼”,為世界上最早的原木材積碼表。明代吉水人羅洪先繪制的《廣輿圖》,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冊分省地圖集,開中國地圖繪制出版之先河。這些先賢的發明創造,代表了我國古代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方向,在中國科技史、文化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。
文/鄭少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