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永豐縣和興農機服務作業合作社水稻機械化育秧中心,一條水稻育秧生產線正在緊張有序地生產,7名工人在流水線上忙碌,擺盤、底土、撒種、蓋土,一小時可以完成800盤,可為30畝稻田供秧。工人們將播完種的秧盤轉運到育秧大棚內,一排排整齊地擺放,經過3周左右的培育,郁郁蔥蔥的秧苗就可以供給周邊農戶了。
“與傳統人工育秧方法相比,機械化育秧能夠大大提高生產效率,是人工育秧的四五倍。”和興農機合作社負責人溫明生說,合作社每天能夠育出秧苗240畝,今年計劃為農戶育秧早稻1400畝,并提供機耕、機插、植保無人機統防統治、機收等一整套機械化農事服務。
永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機股技術員鐘碧蓮介紹:“水稻集約化機械化育秧方法有多種優勢,一是采用專用浸種池浸種、破胸和催芽新方法,育苗周期短,秧苗質量更高;二是種子播撒更均勻,不會漏播并且能夠節約種子;三是在溫室大棚內培育,能夠避免傳統秧田培育時可能遇到的低溫天氣影響,秧苗成活率達到90%以上;四是使用標準化的秧盤育苗,便于后續的機插秧等機械化作業。”
去年以來,永豐縣加快補齊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短板,大力推進水稻機械化育秧中心建設,目前已建成并投產5個,機械化育秧覆蓋面積8000余畝,正在建設的有15個,未來將基本實現每個鄉鎮建設1個以上機械化育秧中心。
文/王佳林